【加快建屋】發展商、承建商解構「組裝」法 建屋更實用

本港目前有私人住宅項目採用組裝合成(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,MiC)建築法興建,發展商及承建商現身說法,當中承建商俊和投入資源,以新MiC技術解決牆身較厚困難,增加單位實用面積,吸引更多項目採用。

而華懋稱,普遍中小型單位項目適合採用MiC,只要項目設計開則提早有定案,就能節省時間及成本。

現時MiC技術運用在不少公共設施、公營房屋項目興建,在私人住宅項目仍未算非常普遍,目前全港有兩個私人住宅項目採用,分別有市建局大角咀槐樹街項目,以及華懋和市建局合作的深水埗東京街項目。

港暫兩私樓項目 採用MiC

其中俊和建築,作為槐樹街MiC項目的總承建商,近期積極推動組裝合成(MiC)建築法,亦與建築事務所巴馬丹拿集團研發MiC新的技術「牆壁連接技術」,從而減輕牆身厚度。俊和建築主席李家粦表示,在採取上述的專利技術後,合併後的牆體可以由約原先300至350毫米,減至約250毫米。以市建局大角咀槐樹街項目為例,牆身厚度減少後,即意味項目的實用面積增加平均約8%。

單位實用面積增加,意味發展商賣樓時候,單位價值亦能提高,有助吸引更多發展商採用。李家粦又解釋,這項技術雖然牆身厚度減少,但仍達到耐火要求,不會減低其隔音及隔熱的效能,而且技術具相當的荷載能力,最多可以興建至40層高。

倡政府增培訓 推動技術

日前政府放寬MiC項目獲豁免10%樓面,李家粦稱,以往6%額外樓面確實不足夠,市場反應冷淡,目前放寬後能夠提高發展商使用MiC誘因。他又指,目前MiC的訓練課程大部分只提供予管理層,而本港工人熟練度不夠,建議政府可以增加培訓,對推動MiC有正面作用。
另一方面,作為首個採用MiC技術建屋的私人發展商,華懋行政總裁蔡宏興認為,該技術在工藝控制、工人安全及建造時間上都有優勢,以東京街項目為例,較傳統方案快4至6個月時間。

「項目並非40層、50層高的大型項目,只是20多層高,如果(層數)愈高愈多用模組,所能慳的時間會愈多。」蔡宏興又指,除了部分數千呎的洋房、設計上有跨度構件的項目外,相信香港大部分一般中小型單位都適合運用MiC技術,最重要發展商要預早考慮建造方法,並且決定好設計、開則,才能夠在廠房生產。

蔡宏興亦提及,在2016年時候,MiC技術在內地的普及度只是5至6%,但到2020年已經達到2成,認為政府在公營房屋積極推動,本港進度亦可以很快,當去到某轉捩點,整個技術都會在行業內普及。他指,東京街項目建造成本仍高於傳統方法10%,但相信在技術普及化後,能夠將成本降低1至2成。

資料來源:香港經濟日報

HOUSE101.com.hk


▲ HOUSE101 香港網上搵樓放盤平台


▲ APS101 全新地產代理工作系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