團結香港基金發表香港房屋趨勢導航報告,稱香港目前正步人土地及房屋供應「收成期」,預測未來五年私人住宅和公營房屋的年均落成量分別1.91萬及3.5萬伙,超過長策目標。基金認為,政策重心應從「提量」轉向「提質」,1.逐步提升公營房屋單位面積,及2.提高綠置居、居屋等資助出售單位的比例。
在私樓方面,未來5年供應先高後低,每年平均落成約1.91萬伙,特別是明年將超過2.5萬伙,其後逐漸回落至每年1.5萬至1.7萬伙。另外,基金會預測,隨著造地進入收成期,預計2029 至2033年的5年期間,平均每年私樓落成量將介乎 1.44萬和 1.85萬伙,未來10年整體趨勢將保持平穩。
公營房屋方面,展望 2024/25 至2028/29年度,每年平均落成約 3.5萬個公營房屋單位,超過長策3.08萬伙目標。其中,影響中短期供應的主要風險因素暫時消除,預測顯示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有望在 2026/27年度下降至 4.5年,達成政府定下的目標。
如果所有已公布的公營房屋用地都能按時交付及施工,預計未來十年落成量將達到約41萬伙較長策目標高出33%。即使在用地交付和建築工程皆延誤的情景中,最終落成量仍會比目標高出10%。
完善房屋階梯 促進社會向上流動
基金會提出兩個建議,包括1.在不影響公屋輪候時間的同時,提供更多可負擔的置業機會。在增加綠置居的前提下,政府可以考慮調整新落成居屋的綠白表比例,以預留更多名額予白表申請者。而在中長期,政府則應該增加居屋比例,以進一步完善房屋階梯,促進社會向上流動。
第二則是增加新落成綠置居及居屋等資助出售單位的面積,以提升公營房屋居民的居住質素。
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指,上一次停止造地建屋長達十年,造成了供應短缺和居住質素下降,汲取教訓,不僅要集中資源繼續造地建屋,更要著力提升居住質素。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葉文祺表示,將提高居住質素從長遠理想變為現實的時機已經成熟,更具體地說,呼籲增加可負擔置業機會和公營房屋人均居住面積。因此,勾劃了一個循序漸進的「三步走」提質方向,從而避免影響公屋輪候時間、優化資助出售房屋供應結構,以及促進社會向上流動。
資料來源:香港經濟日報
HOUSE101.com.hk
▲ HOUSE101 香港網上搵樓放盤平台

▲ APS101 全新地產代理工作系統

今時今日身處香港這個活力之都,實在讓人忙得透不過氣… 與你談討居家生活、提供置業貼士、講盡全城熱話。尋覓置愛?由這裡開始!